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18 11:30 浏览次数:次
今年以来,我市深刻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大质量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高位部署,增强质量强市向心力。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以质量强市战略为引领,全面提升质量工作”的目标,主要领导多次对质量工作进行批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质量工作。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政府党组专题学习《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推动质量强市建设相关工作。市质强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推进重点工作全面落实落地。通过修订、出台、印发相关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凝聚起推动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高效推进,增强质量提升竞争力。以食品、农产品、工业产品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工业产品安全“两个责任”,全市1769名干部包保6374家生产经营企业,前三季度包保完成率100%。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扎实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对57家企业开展“一企一策”产品质量风险精准识别,提出质量改进建议70余条。持续增加优质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业供给,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成孙思邈中医堂208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870户老年人家庭安装适老化设施,耀州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区。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组织群众文化活动600余场,完成公共文化惠民演出400场,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提升改造铜川剧院、耀州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文化惠民和商业演出40余场次。不断推动工程质量提升,组织开展了2023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暨文明施工观摩活动,命名“文明示范工地”3个,评定市级文明工地13个,申报核验省级文明工地6个。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高阶赋能,增强品牌创建核心力。坚持以质量铸品牌,以品牌促发展,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持续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惠企服务活动。强化品牌培育,开辟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推行市场主体变更登记与商标变更申请同步受理,为80余家企业提供商标申请指导服务。开展质量培训进企业、知识产权入园惠企等活动,开展培训6次,服务企业50余家,推荐2家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强化品牌激励,争取奖补资金309万元,用于支持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争取专利转化项目。强化品牌推介,积极建设“铜川市商标品牌指导站”,获批3个省级专利转化项目,12户企业通过贯标认证,29家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立项,1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企业获评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企业获评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优势企业和省级示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高效聚能,增强质量发展驱动力。积极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发挥职能作用,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劲支撑。资源转型给出“铜川实践”,聚焦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奋斗目标,积极探索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正逐步实现从“西部煤城”到“产业新城”“生态名城”的转变。产业转型实现动能转换,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大战略任务,积极融入全省产业布局,参与产业分工,细化延展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举办铝产业发展大会,依托关中独有的30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发展形成型材、线材、板材多元产品体系。大力培育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光电子产业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总体布局。提升标准供给质量,积极推动地方标准立项,今年截至目前,5项市级地方标准通过审批。提升计量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项,第三方计量技术机构新建计量标准12项,目前我市共建立计量标准85项,检定计量器具3.3万多台件,全市313家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持续提升检测能力,建成市县两级实验室4个,全市建成29个标准化乡镇监管站。加快质量技术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站、国家水泥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陕西)“一站式”服务站、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点3个站点,助推我市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标切入,增强质量监管支撑力。持续开展质量隐患排查治理。通过企业自查、现场排查等方式,聚焦问题多发和高风险领域,注重从监督抽查、认证监管等日常监管中发现和反馈风险隐患信息,实现动态监测。市质强委各成员单位共检查各类市场主体6348个次,发现隐患463处,已全部整改到位。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热点产品进行抽检3028批次,不合格54批次,已完成整改68件。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文化宣传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开展执法活动,有效构筑起了优质、安全、环保、健康的“质量大堤”。开展“剑网”“秋风”专项行动,查缴及下架非法出版物300余册(盘),查办2起版权行政案件。破获假冒伪劣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铲除窝点1个,涉案价值5000余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1095批次,抽检“三棵菜”33批次,“一枚蛋”34批次,合格率100%。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行动,行政处罚43件,罚款277.3万元。
高效共治,增强质量强市影响力。牢固树立“宣传也是监管”理念,推进质量社会共治,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旅游日”“知识产权宣传周”和“质量月”等节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广泛开展质量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万多份,制作展板1000多块。加强质量信用建设,依托省、市两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累计报送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34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