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25 11:02 浏览次数:次
五大工程开新局 奋楫扬帆再出发
为谱写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说照金,赞照金,照金精神闪光辉。追忆先烈想从前,红军的故事说不完……”隆冬时节,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来阵阵清脆悦耳、节奏欢快的快板声,声声入心,让大家听得着迷。
十一假期,铜川花月荟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满满的非遗文化元素、丰富多样的演艺节目、可口美味的特色美食、刺激好玩的游乐项目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12月18日,我市原创大型民族音乐剧《千金方》赴京演出,谢幕时现场掌声雷动,观众全体起立,久久不愿离场……
一堂堂入心入脑的理论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奏响舆论宣传“主旋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树起文明“风向标”……
铺开新时代铜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画卷,理论武装深入人心,主流舆论持续壮大,文明创建巩固提升,文化改革活力迸发……宣传思想文化的力量正如甘泉涌动,浸润百姓心田;又如战鼓催征,吹响奋进征程。
实施思想“铸魂”工程 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平实务实、高质高效,着力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理论宣传宣讲、理论研究阐释,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以上率下,理论学习提质增效
积极改进学习方式,将“会场”搬到“现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走进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项目基地,在学中思、在行中悟。
创新建立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432”学习机制,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开展集体学习12次以上。各级党委(党组)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严格落实“一学一报”要求,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效显著提升。
2021年4月“学习强国”铜川学习平台上线,2022年6月“学习强国”耀州融媒号上线,2023年8月全市首家“学习强国”线下空间在铜川横店影城建成启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线上线下,理论宣讲生动鲜活
“青年讲师团”“红梢林”“红孩儿”“闪耀”“星火”“蒲公英”等特色宣讲品牌多点开花,行业骨干、乡贤能人、文艺工作者等宣讲人才竞相出动,让新思想新理论走进社区广场、田间地头。用好农村“大喇叭”、公益电影放映等平台,策划推出《习爷爷给我们回信啦》等系列宣讲微视频,刊播“铜川先锋微党课”63期,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统领聚合,理论研究走深走实
2021年9月,照金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批精神谱系,市县两级均组建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研究会,持续加大照金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力度,立项《以红色研学助力铜川打造红色教育高地的路径研究》等课题10个,实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合作项目4个,《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照金精神”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传承弘扬照金精神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先后被《党建》杂志等刊发,实现了从“革命薪火”到“文化薪火”的传承。
实施新闻宣传“强音”工程 新时代主流舆论更加强劲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主题报道与基层宣传有效贯通,宣传报道、新闻发布、网络管理协同联动,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巩固壮大推动新时代铜川发展的主流思想舆论,铜川大地正能量更加强劲、精气神更加充盈。
——聚焦主题主线,唱响昂扬主旋律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十四运、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等重大主题重要活动,围绕打造“一示范四高地”、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等中心工作,精心策划推出一篇篇高品质、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流量。
特别是在三年战“疫”宣传中,全市330余名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手握记录笔、肩扛摄像机,凝聚起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聚焦内宣外宣,唱响振兴协奏曲
探索推出“新闻发布会+主题采访”“线下重点发布+线上常态发布”新模式,策划举办“加速转型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建领航·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等系列主题发布会208场。邀请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135批次1380余人次来铜调研、采访、拍摄,照金精神、朱鹮、太空育种大樱桃等铜川标识多次登上央视,铜川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创新开展“云宣传”“云交流”活动,组织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等友好城市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对外展示美丽铜川、幸福铜川生动实践。我市中医药代表通过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向全国人民介绍幸福铜川故事和孙思邈中医药文化。CCTV10《绿水青山看中国》第二季、《大国医 千金方》等系列央级文化旅游栏目专题宣传推介,铜川城市品牌形象越来越受外界关注和好评。
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稳步推进。强化互联网思维、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组织开展“遇见最美铜川”抖音短视频展播活动,涌现出《铜川未央》《美丽中国之美丽铜川》等一大批优秀短视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铜川篇章。
——聚焦民情民意,唱响幸福新乐章
在铜川日报连续多年推出《你说·我听·他办》舆论监督专栏,举办“代表委员问政”活动,切实发挥舆论监督正向作用,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舆论监督专栏创办经验做法被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刊登。
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造网事“铜”办工作品牌,开展“领导接线日”活动,开设民声“铜”听专栏,12345热线诉求总体办结率、回访满意率连续三年持续上升,获得全国政务服务质量评估A级等荣誉,我市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实施意识形态“夯基”工程 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定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聚力责任落实上的“严”
聚力“三抓三解决”,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全面落实。抓好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用制度管事的问题;抓好主体责任落实,着力解决压力传导不畅的问题;抓好基层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38个乡镇(街道)宣传委员配备实现全覆盖。
——巩固阵地建设上的“实”
加强新闻、出版、电影等行业监管,深入开展出版物市场及网络文化环境监管、“扫黄打非”“护苗”、打击“新闻三假”等专项行动,清查学习APP,命名铜川市护苗工作站40家。全面落实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维护网络环境上的“清”
深入开展“清朗”“网剑”等20余个专项行动,切实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市委宣传部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实施精神文明“培育”工程 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着力打造“德润铜川·好人之城”品牌,在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共建文明的鲜明导向。
——立足文明培育引领道德风尚
“三秦楷模”禚振西、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好婆婆李艳华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5人(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45人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95人(群体)荣登“陕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万人上榜率居全国前列,实现了“铜川好人”到“铜川人好”的嬗变。
打造推出“张水珍工作室”“王玉理工作室”,组织开展“德润铜川·榜样力量”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六进”宣讲、道德讲堂、报告会、分享会等活动300余场次,让榜样力量成为善治力量。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4个、好人一条街6个、家风家训一条街4个、乡风文明一条街257个,出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礼遇《实施办法》,设立铜川市公民道德建设基金,树立了一批可信可学可敬的道德典型。
——立足文明创建引领社会风尚
持续加强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行动。五年来,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6个、省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499个,文明单位创建覆盖面不断扩大。2020年,首创首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全域文明创建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1413支志愿服务队伍、11.41万名注册志愿者已为铜川一道靓丽风景。
——立足文明实践引领时代风尚
按照搭建“四级”构架,抓好“五项”工作,打造“六大”平台,完善“七有”制度的运行模式,率先在全省实现机构建设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实践所40个、实践站430个,形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闭环工作流程。
培育“柳林小铺”“柿树红”“婆媳澡堂”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我市18人被聘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形成了邻里互助和谐的锦园社区文明实践、王家砭村43年坚持表彰好媳妇好公婆等经验做法,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互促共融。
实施文艺文化“振兴”工程 城市文化内涵更加彰显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发展改革有力有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火爆出圈,打造了汇聚嫦娥奔月、火凤凰表演、打铁花、美人鱼表演等活动的演出场所——铜川花月荟,吸引了众多游客。
深化国有文化企业监管和文化产业管理,成立市区两级文化产业发展机构,出台《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20余个,编制《铜川市“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照金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致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被纳入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市。全市4A级景区数量增至7家,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旅游特色名镇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1家,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被命名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家、省级1家,打造文化产业重点园区2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0家,6个重点项目列入省级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
——文艺精品创作滋润人心
2023年,高标准承办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
持续加大文艺精品扶持力度,推出一批礼赞新时代、反映铜川实践、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电影《塬上》、长篇纪实文学《照金往事》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我在耀瓷小镇等你》《马咀是个村》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闪亮的军号》《夜宿梨树湾》等7部电影在央视六套播出,广播剧《寻找英雄郭正喜》《别样春晖》《南泥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大型交响情景组歌《红色照金》荣获陕西省艺术节“特别贡献奖”,原创音乐剧《孙思邈》、秦腔革命现历史剧《锦阳星火》、话剧《春满铜城》荣获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奖”,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持续攀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铜川剧院、铜川博物馆、铜川书画公园、孙思邈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建成,“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推进卓有成效,“全民艺术普及”沁入人心,“文化节旅游日”有声有色,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唱响铜川 舞动铜川 诗画铜川 书香铜川”品牌活动历久弥新。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提升至99.96%和100%,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铜川分会场活动,命名市级全民阅读示范点16家,印台区西村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和谷文学馆、孙思邈纪念馆万卷堂获评“三秦最美公共阅读空间”,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书香氤氲铜川大地。
——文化保护传承提标增效
出台《关于加强全市革命文物保护修缮的工作措施》等系列文件,药王山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陈炉红二方面军活动旧址等8处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耀州窑遗址、玉华宫遗址、王石凹煤矿遗址被列入“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耀州窑博物馆、照金纪念馆被列为“省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创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家、省级7家、市级9家。
奋斗担当使命,实干成就梦想。站在新起点,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