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6 18:50 浏览次数:次
铜川市新区咸丰路街道绣园社区是成立于2022年底的“新生”社区,也是陕西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社区,体量在西北地区位居前列。1.8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就有3万多常住人口,其中八成以上是矿区安置居民,91栋楼宇、4家驻区单位、214家商业门店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从规模看,绣园社区就像一座小型城市。”3月31日,绣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晴说,“社区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利益需求多元,治理难度大。而社区‘两委’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再加上网格员也就30多人。这就意味着,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近千名居民。”
对于绣园社区来说,在有限人力下,如何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记者走进绣园社区,探索这个大型社区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路径。
延伸
细分治理单元 提升治理效能
充电桩建设、宠物饲养纠纷、独居老人不会用电视遥控器……绣园社区没有太多大事,但再小的事乘以3万多人,就是天大的事。
杨晴是从当地“明星”社区锦园社区走出来的“90后”女书记。接过绣园社区的担子,她深知人力物力越有限,治理就必须越精准。
锦园社区“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工作经验入选了中组部“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即社区挖掘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探索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化共建、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的共治模式。杨晴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又根据绣园社区实际丰富和拓展了“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工作经验。
社区治理,首先在于解决服务力量欠缺、人员管理不细的问题。
一方面,绣园社区将支部建在网格上,成立12个网格党支部、25个楼栋党小组,确定88名党员中心户。
另一方面,社区党委与物业党支部党建联建,成立绣华联盟,建成9个网格党群驿站,并配备一支由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以及物业秩序维护员、工程维修员、卫生保洁员、党员中心户、楼栋长、警务员、熟人调解员等15人组成的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走访问需、安全排查、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七大类便民服务。
资源有限,服务无限。
“我们把党群驿站建在居民单元楼下,延长社区服务链,努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难题。”杨晴说,“居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第一时间找到社区和物业。我们在线上建立了居民联络群,社区服务人员在群里及时接单。”
“现在方便多啦,在楼下党群驿站就能办理高龄补贴,再也不用绕远路去社区了。”绣园社区铜煤二号小区居民王清华说。
接下来,议事机制不畅成了摆在绣园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社区创新建立了楼栋议事、驿站议事、社区议事“三级议事协商”机制,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议事协商模式,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驿站、难事不出社区。
融合
引进合作机制 共创美好生活
绣园社区拥有一群共创美好生活的“合伙人”。“合伙人”都干什么?非遗剪纸活动、小红花文艺志愿者协会古典舞教学等每周的活动,都有“合伙人”的身影。
“对照居民需求,我们和专业机构合作,让每支社会力量都发挥自身特长和资源优势,与社区形成合力,实现服务供需匹配。”杨晴说,“我们采取‘公益+有偿’的模式,构建可持续的社区生态,融合发展,互助共赢。以康复理疗中的艾灸为例,单次价格不到10元,比市面价便宜。”
绣园社区与联建单位建立共性和个性服务清单服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小红花艺术学校等社会力量走进社区,提供居家养老、康复护理、就业指导、心愿认领等服务。商圈共治联盟的105个门店也成了“合伙人”,积极参与敬老爱幼、积分兑换等社区活动。
多元社会力量在基层“握指成拳”,受益的是居民。
居民陈红云参加了社区引进专业力量开展的收纳师培训。“13天的免费培训让我收获良多。掌握技能后我接到了订单,还带起了徒弟。”陈红云说。
“建行工作人员长期在线解答居民疑问,开展反诈宣传;商圈共治联盟的托管所带领孩子外出研学,理发师上楼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杨晴说,“我们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要让更多‘旁观者’变成社区治理‘合伙人’。”
搭台
居民广泛参与 凝聚治理合力
“社区刚成立时,我看到大叔拿着烂凳子烂椅子跟老伙计下棋,怪心疼的,舞蹈队活动也没个场地,下雨天只能歇着。”杨晴说。
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社区打造了文化活动室、非遗体验室、棋牌室、妇女儿童之家等11个功能部室。
煤矿退休职工郭永社有一次来棋牌室下棋,意外发现二楼竟有练习书法的地方。郭永社一直热爱书法,他说:“我现在每周四过来,跟大家交流书法心得,还教小朋友们写字。”
绣园社区活跃着由热心居民、能人贤达组成的13支文化队伍,包括手工、书法等方面的8个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还建立铜煤绣园文化俱乐部。
今年65岁的居民寇春芳,每周三下午都会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教同好钩花。
寇春芳多才多艺。以前,她在社区外的合唱团唱歌,但到了这个岁数,上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下要看管小孩,有些分身乏术。听说社区内开设了手工课,寇春芳就过来凑热闹。“没想到学着学着,感觉挺有意思,大家互相交流,心情也好。”寇春芳说。
时间长了,大伙儿发现寇春芳还会钩花,就推举她带课。“老寇”就这样变成了“老师”,加入了手工协会。
“文化活动搭台,让退休的叔叔阿姨有了情感寄托,也增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和互助。”绣园社区居委会委员、牡丹园党群驿站工作人员李思凡说。
集民智、汇民力。绣园社区积极引导居民加入铜煤绣园绣花针志愿服务队,成为小区安全巡查员、红袖章巡逻员、环境治理员、政策宣传员等,让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原载《陕西日报》2025年4月5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