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06 10:58 浏览次数:次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
从晨曦微露至夜幕笼罩,铜川这片土地上,每日都书写着动人的民生故事,而比城市霓虹更为耀眼的,是各个角落为民生福祉全力以赴的实干足迹——
从校园翻新扩建、搭乘“数智化”便车,到师资力量均衡调配、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
从医疗基础设施不断更新、远程诊疗技术走进基层,到专家下沉一线、分级诊疗体系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从人社部门精准搭桥、劳务品牌声名远扬助力就业,到创业孵化基地蓬勃发展、为梦想者开辟广阔天地;
……
锲而不舍的付出,有目共睹的改善,勾勒出铜川民生事业蒸蒸日上的崭新画卷。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4,最动人的是人民情怀,最暖心的是民生温度。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使教育发展更优质、医疗服务更贴心、就业创业更火热,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少先队员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尽显朝气与活力。
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让健康有保障。
教育点亮逐梦之光
“看到学校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优质的教学理念,把孩子放到市二中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不用到西安租房陪读,孩子也能在家门口和西安高新一中的学生一起上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腊月里,记者在铜川市第二中学采访,家长的话道出了铜川无数家长的心声。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西安高新一中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超级国学课之为你读诗”。1月6日,在市二中的一节云班课堂上,八年级云班班主任孙红艳说。屏幕另外一端,是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西安高新一中的课堂。互联网时代,铜川教育搭上了“数智化”便车,“云课堂”“双师班”“人工智能教育”等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在我市多所学校结出硕果,各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24年,铜川教育部门聚焦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敞开大门,将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深化“名校+”和集团化办学,市教育局与西安交大合作开办铜川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顺利开学;市一中、王益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实施“云校+”项目;宜君县与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开展帮扶办学,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练好“内功”,集团化办学以“强”带“弱”。耀州区启动集团化办学,通过托管、组团、合作等多种方式,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在更广范围内流动。以北街小学为例,该校将自身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经验等无形资产,通过集团化办学这一平台,有效地传递给药王山中小学、董家河镇中心小学,不仅能够提升成员学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助于缩小校际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一个个成果见证着我市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努力,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是铜川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的切身体会。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的体现。
2024年,我市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王益区代表全省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实地核查并得到充分肯定,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荣获省级二等奖,先后创建省级示范基地园26所,占比23%,居全省第一。全面提升中职办学水平,耀州高级职业中学试点开设综合高中班,加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陕西省特殊教育示范学校。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全市高考成绩大幅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
一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推进项目牵引促均衡,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统筹抓好教育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改善,年度计划实施的30个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市实验中学装修改造及设备购置项目、文家明德小学教学综合楼新建项目等按期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200个。精准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2221.8838万元,资助学生27768人次。精心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创建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9个,参与学生18万人次。
医疗佑护安康之暖
今年73岁的退休职工杜新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时不时就需要住院治疗,自从去年9月,市人民医院在病房护士站推出扫码办理住院后,老年人住院越来越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变化,得益于我市推进医疗便民惠民实事,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日前,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紧急送往北中医孙思邈医院急诊科,该院迅速为其开启绿色通道,急诊科、心内科、介入导管室等科室医务人员密切配合,成功为患者完成微创手术,患者转危为安。让疑难危重患者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我市各医院提升多学科协作能力取得的显著成效。
去年以来,我市不断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全市中医特色诊疗和中医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在发挥市级医院“龙头”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村级孙思邈中医堂、派驻第一村医等形式,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024年,我市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推出多项医疗服务新举措。据统计,自2024年5月13日以来,我市1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的就诊新模式。同时,全市13家医疗机构持续深入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101项。探索实施“院内采购议价”机制,使得医疗成本显著降低。在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服务人次642次。开通心理健康服务便民小程序,累计受益1200人次。
去年以来,我市医保系统在优化医保公共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质效,推动更多高频经办服务事项下沉办理,扎实推进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落实,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保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各批次药品耗材落地见效,参加中、省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3批次959个中选品种,高值医用耗材扩充至36大类,推动集采药品“以镇代村”工作在基层落地见效,形成“引药进村,惠及群众”的良好局面。推进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实施,同步调整特殊药品范围,使我市医保涵盖1335种西药、1323种中成药、430种谈判药等3088种药品。稳步扩大异地就医联网定点医药机构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新增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5家、零售药店机构31家。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应用移动支付,两定机构“电子医保码”全流程应用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购药。
就业耕耘希望之田
“今天真是来值了,这个编织工作就是我想要的,时间灵活,能管娃,收入也不错。”不久前在西安工作的原丽丽说,因照顾孩子辞职返乡,这段时间正为工作发愁。
为深入了解返乡人员的就业创业需求,1月21日,王益区人社局召开2025年返乡人员座谈会。会上,工作人员敏锐捕捉到原丽丽的困扰,详细介绍了区零工服务中心推出的一项编织类订单培训服务。原丽丽对此很感兴趣,当场与工作人员互加微信,并表示节后就来参加培训。
不仅关注返乡人员,我市对各类就业群体的扶持全面铺开。据悉,春节前后,我市密集开展“春风行动”“就业大篷车下乡巡回招聘”等一系列招聘活动,搭建广阔就业平台,助推返乡务工人员留铜就业创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印台区2025年“就业援助月”活动也已火热启动,聚焦就业困难人员与登记失业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助力其就业创业。为了让大家吃透政策,现场还设有就业政策咨询专区与残疾人服务专区,宣传员面对面答疑,普及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政策,让就业的“春风”吹进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田。
通过走访建账、入户宣策、巡回招聘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我市在新年之际为就业困难人员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为全年稳就业工作夯实基础,展现出浓浓的民生温度。
高校毕业生作为稳就业的关键群体,如何促其“好”就业、就“好”业至关重要。市人社部门抢抓求职关键期,凭借“铜川人社”小程序等智慧化手段,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与毕业生专业,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铺就就业“阳光大道”。
应届毕业生小李临近毕业时为找工作犯愁,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通过“铜川人社”小程序分析到本地一家新兴科技企业急需软件开发人才,与小李专业对口。入职后,企业完善的新人培训计划,帮助小李快速成长。如今,小李已能独当一面,真正开启精彩职业生涯,这正是我市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生动缩影。
劳务品牌连接就业与民生,宛如就业“金名片”,激发“新活力”。耀州区东街村的周社侠,全家靠她维持生计,生活艰辛。2011年,经朋友推荐,她来到铜川市妇联巾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求职,经培训拿证上岗,从初级月嫂成长为“金牌月嫂”指导师,月入过万,还清外债还帮儿子成家,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像周社侠一样,众多妇女经“铜川小芳月嫂”培训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品牌是“金名片”。我市大力实施劳务品牌培育行动,突出“产业+技能+就业”模式,深度融合产业、地域文化与行业特点打造品牌,涵盖一二三产业,如“耀瓷工匠”彰显铜川陶瓷底蕴、“铜川孟姜果农”展现农业特色等。
站在新的起点,铜川这座城市满怀豪情壮志。教育、医疗、就业等诸多民生领域的斐然成果,已化作群众心中的温暖与力量,激励着全市人民砥砺奋进。未来,铜川将继续以民生为笔,汗水为墨,绘就更加绚丽的发展蓝图。
记者手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家门口办名校,孩子上学不发愁”“住房好起来,环境靓起来”“看病就医更方便了”“如今的生活有滋有味”“身边每天都在变化,越来越好”……采访中,不止一位市民这样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我市持续不断地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发展的温度,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幸福生活的质感。
2024年,我市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多维度推进各项民生保障工作。一条条民生新政实施见效,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民生事业的改善成为2024年铜川最真切、最生动、最温暖的印记。
深化“名校+”办学,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推行一号管三天就诊模式、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断完善15分钟医保服务圈;就业创业渠道多样化,老百姓“饭碗”端稳了,生活更加有保障了……翻开“民生账单”,一年来,我市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改善等关键民生领域,精准发力,把一件件“百姓小事”办成了“温暖大事”,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这一年,从城市到农村,烟火味、文化味、人情味更加浓厚,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接续昨日的荣光,开启明天的希冀,我市将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用更多有温度的举措和暖民心的行动,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更好的生活品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民生项目中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