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手机版
首页
简介
新闻中心
党建工作
文献资料
品牌工作
红色记忆
基地建设
红色文创
参观服务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视频展播
【照金纪念馆微课堂】第二十八讲:抗战之声
来源:照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0-08-18 10:10
浏览次数:次
本期主题:《抗战之声》
讲述人:王紫萱
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g3137gaf51l.html?start=1
各位观众,大家好!本期照金纪念馆微课堂由我为您讲述《抗战之声》。
85年前,中央红军踏上漫漫征途,用信仰和生命,开启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征程。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画面定格在一位红军战士,头戴八角帽、身着军装、腰挎手枪,迎着朝阳、吹奏着前进号角的场景,这张照片名为“抗战之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红军西征总部驻地—宁夏预旺堡的城墙上拍摄的,该照片后被选作《西行漫记》中文版封面,风靡一时,更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1936年6月,斯诺作为西方记者,第—个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了陕甘宁边区进行着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在苏区采访的日子里,斯诺每天被他所听到的、见到的深深的震撼着,并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不停的记录着。日后,这些影像资料让全世界对中国红军有了新的认识。他将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辑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书中有许多在斯诺在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其中最著名就是这张《抗战之声》。
照片中的红军号手是谁呢?他与斯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斯诺来到红军大学。这天,红军大学有一个班级正在上唱歌课。见到学员们唱得那么欢快、声音高昂,一个个朝气蓬勃的样子,斯诺十分感动,悄悄地拍了一组照片。学员们看到有位“洋记者”在给自己拍照,唱完歌后立即围到了斯诺身边。斯诺也趁此机会和红色战士们亲切地交谈着。就在此时,有一阵嘹亮的军号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斯诺猛抬头一看,猎猎军旗旁,一位全副武装、面目英俊的青年正在吹冲锋号,几十名红军战士猛烈地向前冲锋,“声、色”俱全,美极了!斯诺蓦然觉得:这不正是中国人民抗日精神的样子吗?他赶忙拿起相机,疾步走过去,拍下了这一镜头。那青年见斯诺在给自己拍照,有些腼腆地迎了过来,斯诺便高兴地和他攀谈着。
原来这个青年名叫谢立全,江西兴国人。12岁时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4岁时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担任刘伯承前卫营营长,现担任红军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刚才他正在指挥战士们训练,给号兵做示范。斯诺听后,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英国出版,一时间闻名遐迩。半年后,该书的译本在上海问世,易名为《西行漫记》。新中国成立后,《西行漫记》一书中,谢立全的这张照片作为译本的封面和首幅照片,被取名为“抗战之声”,是因为那是发自中国延安共产党人之声,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訇然于天地之间的一声。
红军“号手”吹响“抗战之声”英武挺拔的形象也随着这本书在全世界的发行深深地印在了世界人民的脑海中。那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手”—足以代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年轻、奋发、不屈的形象,不仅成为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象征,更为世人所瞩目。
【网站编辑】崔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