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官方微信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手机版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视频展播

【照金纪念馆党员微课堂】第二十五讲:通往胜利的凭证

来源:照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0-08-01 09:50 浏览次数:

本期主题:《通往胜利的凭证》
讲述人:白雪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m3123k08ljo.html

  各位观众,大家好!本期照金纪念馆微课堂由我为您讲述《通往胜利的凭证》。
  这是一张在新冠疫情期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二维码—电子通行证,这是一件历经近百年沧桑依旧保存完整的文物—路条,它们一个是新时代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应对疫情联防联控的缩影,一个是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勠力同心保卫红色火种的结晶,它们的时空跨越近百年,但蕴含的使命责任从未改变,它们天然地和“生命”绑定在一起,可以说就是通往胜利的凭证。
  提起电子通行证您一定不会陌生,但说到路条您可能会有些疑问,路条在革命时期是干什么用的呢?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接下来,由我为您讲述路条的前世今生。在照金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曾在红军大本营薛家寨一号寨洞哨卡使用过的路条,它由毛边纸材质构成,长19厘米,宽6厘米,正面用毛笔书写着:“今有xxx等下山公干仰切哨兵放行九月十五日”等字样,短短一句话,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叙述得一清二楚,显而易见,这路条就是为了防备奸细特务,保证正常交通往来,起到保护营地的作用。
  我们党早期的路条出现在1930年赣西的中共苏区地带,苏区管理严格、戒备森严,交界路口设有哨卡,民众流通需要随身携带路条,没有路条不能通行,路条让国民党的探子无法混入,地主劣绅无法脱逃。从1930年到1935年,路条的名称变了又变,路证、通行证、放行证、出入证,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就是为革命时期的“星星之火”撑起一把无形的保护伞。路条制度层层设置,保密森严,闹红的村子设岗哨查行人,村条不出区,区条不出县,商人要有出境证。在当时村口听见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什么的,拿路条来!”,这和今天我们出入公共场所,工作人员问的那句:“请扫一下您的二维码”颇有几分历史情缘。像我们的电子通行证需要实时更新一样,路条在被使用之后要立即摧毁。也因此,能被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目前照金纪念馆也仅有一张。
  时过境迁,这张路条已不再像曾经那样平凡,当它被刻上了历史的风云印记,犹如“沧海寄须臾”一般,凝结着军民团结的智慧,承载着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挚爱,诉说着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人对赤血底色的坚守。
  看到这样跨时空的文物,我不禁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原创词作,《西江月·战疫情》:
  山上旌旗在望,山下路条放行。白色恐怖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扫码绑定生命,更加众志成城。通向胜利有凭证,抗疫步步为赢。
【网站编辑】崔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