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手机版
首页
简介
新闻中心
党建工作
文献资料
品牌工作
红色记忆
基地建设
红色文创
参观服务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视频展播
【照金纪念馆党员微课堂】第十一讲:刘志丹的手枪
来源:照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0-04-20 10:00
浏览次数:次
本期主题:《刘志丹的手枪》
讲述人:杨蕾
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c0953nuw9ll.html
各位观众,大家好!本期照金纪念馆微课堂由我为您讲述《刘志丹的手枪》。
在照金纪念馆的广场上矗立着一组伟岸的英雄塑像,这座塑像刻画的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的光辉形象。中间身材高大、面容清瘦的就是刘志丹将军。他一身戎装,目光坚定,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在他身体的左侧斜跨着一支精致小巧的手枪,正是这支手枪,伴随并见证了刘志丹将军的戎马一生。
这支手枪现陈展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它是由比利时FN公司制造、口径为7.65毫米的勃朗宁手枪,此枪的特殊之处是枪的握柄两侧有刘志丹亲手刻写的“抗日救国”四个字。
1932年夏,刘志丹率部在陕甘边界转战数百里,歼敌1400余人,缴枪1200多支。他当时所使用的这支先进的勃朗宁手枪,就是在照金时期打垮敌军后缴获的。当年虽然武器装备十分稀缺,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与敌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于1933年春成功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它为以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刘志丹得知消息后十分振奋,便用小刀在随身携带的手枪握柄两侧亲手刻下了“抗日救国”四个字,以表心志。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先期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深知这是事关战略全局的大事,迅速动员陕甘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红军,根据地群众像接待亲人那样腾出窑洞、磨面碾米、杀猪宰羊、迎接红军队伍。随后,在刘志丹的积极协助下,红十五军团挥师南下,取得了劳山战役的大获全胜,有效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增强了陕甘苏区军民反"围剿"斗争的信心,从而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1935年10月,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错误“肃反”运动,刘志丹成了“肃反”对象之一,备受污蔑和折磨,但他始终能够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就在刘志丹身处极度危难之际,刚到陕北的毛泽东闻听他被冤枉关押的消息,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对于自己不公正的待遇,刘志丹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对中国革命的信心。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教导部队同志要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央领导。在他的教导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始终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对敌。
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战役,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此后,这支随他征战数年的勃朗宁手枪,几经周折,于1959年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支手枪实属平常,但这支刻字的手枪却弥足珍贵。刘志丹刻下的不仅仅是“抗日救国”这四个字,更镌刻着他抗日救国的决心和对党忠诚的信念。
【网站编辑】崔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