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3-05-25 10:52 浏览次数:次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射了过去,照亮了未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照金时作出的“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重要指示精神,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照金纪念馆开展了‘追忆革命历史 走访革命先辈亲属’活动。此次“抢救历史”活动,旨在进一步挖掘陕甘边革命斗争史,还原历史的细枝末节,整合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照金精神。
5月23日下午,照金纪念馆馆长宋建斌带领采访组一行四人,前往铜川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采访革命先辈陈国栋曾孙陈东升(职业中学副校长)。
陈国栋(1903-1992),陕西省耀县寺沟乡阿姑社村(现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人。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生存,当过长工、学徒,不堪地主剥削,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后因蒋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回家务农。1931年3月经陈学鼎、陈国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宝鸡军分区司令员,陕西军区参谋长;1952年转入地方工作,任陕西省农林厅副厅长,陕西省畜牧厅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一师师长,陕西省政协第四届常委,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农业委员会顾问等职。1992年8月病逝于西安。
陈东升深情讲述曾祖父革命事迹
陈东升讲到:“1932年春,耀县县委派我的曾祖父(陈国栋)到同官西原王益村(现属耀州区石柱镇)以租种土地为掩护,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先后组织了王益、光明、西古庄、油房沟、上下来兴、西吴、马原沟等七个农协的分会,大约一百多户,会员有近三百人。到1932年底,中共王益特支成立,曾祖父任书记,有党员大概三十六名。当时老百姓受自然灾害和国民党的压迫,吃不上饭,闹饥荒,当时以农民协会的名义,分了石柱镇保安分团团长家的四石粮食,还张贴“打倒土豪、分粮食、分田地”的标语。照金根据地党政军组织成立后,曾祖父与农协会员分了上官村恶霸富农的七石粮食,还了解得知有一百多石粮食要送到耀县城去卖,曾祖父秘密召集四、五十名群众,夜间埋伏在油房沟,截住运粮队,将粮食分给群众。当时口袋粮食破漏,敌人这下发现了踪迹,把孟水娃、范鞋匠等三名党员和一名群众都抓走杀害了,当时党员骨干分散隐蔽,我曾祖父到泾阳高庄躲避两个月后,才回到耀县阿姑社。”
陈东升说:“1933年7月,曾祖父参与领导组建耀县游击队,随队转入照金苏区,跟随刘志丹、习仲勋等创建照金、南梁根据地,率领部队智取旬邑县城,分别担任陕甘边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陕甘边区特委南区委员会军事部长,红26军42师三团团长等职。1934年4月,他调任第三路游击队任总指挥,配合张仲良政委发动群众,打击民团。同年9月,在一次激烈战斗中歼灭了敌民团四十多人,但曾祖父头部受伤特别严重,因为部队要急行军,张仲良便拿了些银元请托一名战士去多方打探找医生救治曾祖父,最终在一户农家群众的悉心照料下,伤情逐步好转痊愈。
抗日战争时期,曾祖父担任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辎重营营长、关中保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警一旅副旅长兼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副旅长兼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的斗争。
陈东升向采访组介绍自己收集的珍贵史料
宋建斌馆长向陈东升校长介绍纪念馆工作
宋建斌馆长代表采访组向先辈亲属敬赠纪念品
采访组与先辈亲属合影留念
追忆革命先辈,踏寻红色初心。学习生活在如今幸福美好的新时代,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过往,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有些历史注定是无法忘怀。中华之骄傲,有着像陈国栋一样的英勇开拓者,有着无数高风亮节的革命先辈,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伟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
重温历史,走访革命先辈亲属,就是要让革命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责任与激情,让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照金纪念馆将持续发挥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深挖红色资源,做好口述历史采访,为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贡献力量,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篇章中赓续前行、奋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