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官方微信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手机版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馆务动态

【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5周年之三】照金纪念馆开展口述历史:走访革命先辈亲属活动(四)

来源:照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18-12-21 15:44 浏览次数: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射了过去,照亮了未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回信精神,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立85周年,照金纪念馆开展了“追忆革命历史 走访革命先辈亲属”活动。进一步挖掘陕甘边革命史,还原历史的细枝末节,整合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照金精神。


  照金纪念馆成立走访工作领导小组,由馆长尹天成、副馆长郭洁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抽选部分干部、讲解员为组员,集中进行走访。
  采访组第四站由宣教科科长宋建斌带队,前往宝鸡市眉县,采访陈秀贞老人的亲属王实英。


  曾经的战火硝烟,曾经的不屈战争,对于老一辈的革命人来讲,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是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的颜色。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信仰,是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当年的舍命相救,续写几代情深。家住陕西眉县的王实英(陈秀贞老人的曾孙女)逢年过节便会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里是语重心长的关心问候,更是平易近人的家长里短。而打来电话的人,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元老习仲勋的夫人——齐心老人。



  这是怎样的一份情缘?事情还要从1933年说起。


  陈秀贞(1875—1960),原籍山阳县北沟乡北沟寺村,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从陕南山阳县逃荒至照金镇。
老人舍命相救 缔结母子情
  1933年春,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习仲勋在率领部队征粮途中,突遭国民党民团袭击,不幸身负重伤。危难之中,幸遇陈秀珍老人冒死将他藏于家中,躲避敌人的搜查。养伤十多天中,陈秀贞和儿子悉心照料,油灯下悄悄为习仲勋煮野菜,准备吃食,让大儿子王治洲还想方设法弄些中草药为他治疗伤口。就这样,在陈秀贞一家舍命保护、精心照顾下,习仲勋侥幸躲过了敌人的一次次搜查,伤势也已大好,身体基本恢复。这期间,习仲勋感激的叫老人“干妈”,并引导他们认识革命、理解革命,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在习仲勋的影响下,陈秀贞母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陈秀贞家便成为了我党的一个地下交通站,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陈秀贞的小儿子王治林也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在旬邑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16岁。


  据老人生前回忆当年的情景,反复讲到,当时条件差,送的饭无非就是些洋芋糊汤、玉米面搅团,没有啥。仲勋真是个好人呀!
  习仲勋同志后来谈及此事,十分动情,他激动地说,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为了支援革命、保护我们,担惊受怕,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他们对革命是有功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当年老百姓给我们吃的是洋芋蛋蛋,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回报给老百姓金蛋蛋,否则,我们就对不起他们。
不忘救命之恩  千里追寻续亲情
  1948年,陈秀贞老人因迫于生计艰难,无奈举家返回原籍山阳。后又迁往眉县定居。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并未忘记这个“干妈”,多次寻觅打听到她的下落。国事繁忙中,还几次给老人写信问候,请“干妈”去北京居住,并给山阳县人民政府写信证明王治林牺牲在战场上,应追认其为烈士,对王家要按烈士家属对待。至此,这位“革命妈妈”陈秀贞的事迹方才为世人所知,这份母子深情也感动了许多人。
  陈秀贞老人也一直十分惦念习仲勋。1958年10月,陈秀贞在儿子王治洲陪护下,带着红芋、包谷糁等家乡土特产去了北京。习仲勋一家热情招待陈秀贞母子,陪同他们看戏、看电影、游览风景名胜区。 住了近3个月后,陈秀贞老人思家心切,多次提出要回陕西眉县。多次挽留后,习仲勋一家才难分难舍地将老人送上离京的火车。临走前,习仲勋还送给老人一个珍贵的皮箱。


  1960年3月,习仲勋来周至县视察工作时,由于时间紧、公务繁忙,不能探望干娘。陈秀贞老人被冒雨接到公社邮电所,当听到正在周至县城视察的习仲勋问候之声时,她手拿电话叮咛:“勋娃呀!你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把社会主义建设好。”没想到这次通话,竟成了她们母子的永别。同年10月,陈秀贞老人离开人世,享年80岁高龄。习仲勋悉闻噩耗,立即发来唁电,表示深切哀悼。
红色记忆永不忘  革命精神再传承
  作为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始终不忘陈秀贞老人的救命恩情,不仅接“干妈”前往北京相聚,还将王治洲视为同胞兄弟。采访中王实英笑着说:“我这两爷关系很铁,见了面还拥抱呢。”
  1989年,王实英代表全家前往北京习家探望两位老人。临别时,习仲勋亲自研墨,齐心亲笔为王实英题写了一幅扇面:
  王治州同志孙女实英留念
  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为人民多做贡献
  齐心赠于京 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多年的亲情往来,深受祖辈影响的王实英已经将习老一家视为自己的亲人,而习老更是将王实英视为孙辈,精心呵护其成长。王实英原名王秋英,习老说:“秋英这个娃很实在,不如叫实英吧!”,所以为她改了名字,这把扇子也被王实英家珍藏至今。
  多年来,逢年过节齐心都会打电话过来关心问候,至今,王实英还保存着1998年8月26日齐心老人给她的一封亲笔信。


  对于王家后人来讲,陈秀贞老人当年的义举是人性的善良,是对革命的信仰,更是对党的忠诚。多年之后,他们心中的红色记忆依然不会褪色,他们要做的是将老人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将这份革命情谊永远珍藏。
  岁月静静走过了85个春秋,但这段历史佳话丝毫不曾因时光荏苒而褪色、消失。相反,它已凝结为一种刻骨铭心、深厚无比的亲情,历久弥新、历历在目。陈秀贞老人英勇救人的事迹,是党同人民血肉相连、牢不可破的阶级感情;习仲勋和他的家人常怀感恩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牵挂这位革命妈妈及其后代,是老一辈革命家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不仅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鼓舞我们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进!

(文字/杨蕾 编辑/崔骞 摄影/杨凡 审核/宋建斌)
【网站编辑】崔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