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今天,是习仲勋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通过一则红色故事和纪念馆展陈的五幅油画一起回顾习仲勋同志的光辉革命生涯和不朽功绩,深切表达对习仲勋同志的敬仰之情。

他的青春与时代相向而行。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在陕西富平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勤劳淳朴的家风、丰厚的文化遗存、风云激荡的时代,塑造了习仲勋远大的志向和坚强不屈的性格。13岁,他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时,因参加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被关押。在狱中,他立场坚定、斗争坚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从此走上了70多年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道路。
1932年4月,刘林圃、习仲勋等同志领导发动了著名的两当兵变,这支三百人的革命队伍伴着清冽的河水向着胜利进发,准备将部队拉回陕西,就在北上与刘志丹的部队会合途中,遭敌特务团袭击,由于寡不敌众,起义以失败告终。这是习仲勋革命生涯里第一个重要事件,这一年,他还不满19岁。这是他第一次领导军事斗争的起点,虽然失败,但却没有打败他坚强的革命意志,他领悟到革命的真谛,并遇到人生之路的启蒙者——刘志丹。之后,他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一起,投入到艰苦卓绝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苦难是磨砺人生,铸就人格的一所学校,那些不畏苦难,坚韧成长起来的人,一定是大有作为的人。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年仅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主席,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壮大根据地,改善人民生活,他与刘志丹等同志一起主持制定了陕甘边苏区的《十大政策》,移风易俗,开办学校,建立集市,他常常挨家挨户给老百姓讲怎么打土豪,如何分田地,怎么保护自己的土地,真正将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被边区百姓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先后在关中、绥德地区坚守着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北大门”。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作出的贡献,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毛主席为他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从在战场上和彭德怀一起指挥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三战三捷,到后来与贺龙一起领导西北地方武装、做后方工作,习仲勋一直是那个任劳任怨的年轻人。他在青年时期如此,在此后一生的跌宕起伏中也是如此。只要是为了党、为了人民,他从无怨言。
习仲勋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他的理想是扶大厦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在他青春的想象里,囊括着整个中国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沉浮。但是,投身革命之后,他做的是具体而微的工作:在国民党部队争取士兵,以“娃娃主席”的身份处理事务,与群众时时处处密切联系……这些具体工作,都源自他投身革命的初心,成就了革命的青春。
“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也许是对青年习仲勋的最好概括。选择与时代相向而行,就是选择奋斗,选择坚守,选择承受,就是选择让你成为你自己的黄金时代。
1932年,不满二十岁的习仲勋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领导边区人民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起陕甘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毛泽东主席送别出征前的习仲勋,并殷切嘱托他在前线建功立业。此后一个月间,毛主席亲笔写了九封书信,对习仲勋在前线开展工作做出细致的部署和肯定。画面上毛主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习仲勋则刚毅坚定,对夺取胜利满怀信心。
1959年,周恩来总理和习仲勋副总理在一起。自20世纪50年代初始至1961年长逾十年间,习仲勋同志从任政务院秘书长到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一直是周总理的得力助手。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满怀激情的他们慎重其事的研究祖国建设发展事业的情景。
1978年,年已65岁的习仲勋同志再次临危受命,主政广东,积极革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先行者。邓小平鼓励:“杀开一条血路”,正如这幅油画,习仲勋在中南海向邓小平汇报让广东先走一步。从此这位改革的先行者带领广东走向一片繁荣发展的道路。
油画刻画了邓小平、习仲勋等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领袖风采。我们仿佛听到习仲勋同志坚定的说:“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时窗外已是绿意盎然,当时的中国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粤大地带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习仲勋同志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并被毛泽东称赞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今天,我们学习习仲勋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就是要像他那样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像他那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字/崔婷 编辑/崔骞 审核/宋建斌)
【网站编辑】崔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