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照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18-04-14 10:21 浏览次数:次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松柏苍翠的刘志丹烈士陵园里回响着这首陕北百姓感怀人民英雄的歌谣。
今天是刘志丹烈士牺牲82周年纪念日,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攻打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他用年轻的生命,以血肉之躯建立了不朽功勋;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英雄的名字。
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原名刘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是取自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以示自己赤心为党。曾在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红军北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担任要职。1996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杰出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他是毛主席亲笔题词赞誉的“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
周恩来为刘志丹烈士题词
他是革命先辈习仲勋心中的“好导师、好领导、好朋友、好兄长”。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
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在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教师的熏陶和影响下。1923年,当选为榆林中学学生自治会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进步活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
“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这是刘志丹的入党誓言。
11年的革命生涯,他参加并领导渭华起义,组建工农革命军;和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领导陕北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西北根据地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刘志丹身经百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冒险和死里逃生,率领的部队在重重围剿中屡屡被打散,却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发展壮大。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任务中,刘志丹总是率先垂范,以大局为重,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
“生而益民,死而谢民”,是他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
他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继承了下来,就是“民为贵”。他的部队,敌人来了,拿起枪杆是红军,敌人走了,放下枪杆,就是农民,走在哪里就干在哪里,劳动在哪里,地就种在哪里。战士和乡亲们很少称刘志丹“总指挥”、“主席”,更多的是称他“老刘”。东征出发前,刘志丹对妻子同桂荣说:“我爱父母和乡亲,我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使农民过上安宁的好日子。”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他留下的唯一骨肉是年仅6岁的女儿刘力贞。最后的遗产是半截铅笔,六支香烟。
如今,战火已熄,硝烟已散,英雄已逝,让我们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深切缅怀刘志丹烈士。不忘他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革命作风,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文字、编辑、摄像/任林、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