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1-11-02 17:13 浏览次数:次
让我们先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2012年底中国有贫困人口9899万。之前30多年,中国年均减贫600多万人,以此速度计算,中国哪年能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答案是2028年。倘若如此,到2020年,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不能同全国人民携手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形势严峻,脱贫攻坚亟需新思路、新突破。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是大水漫灌、搞“手榴弹炸跳蚤”,还是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时代之问有着深入思考。
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湘西贫困村十八洞村。他和乡亲们围坐一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自此,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了制胜法宝。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图为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一
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可精准谈何容易?
长期以来,中国贫困人口总数是在抽样调查基础上推算出来的,贫困人口究竟是谁、具体分布在什么地方,说不大清楚。习近平说:“要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习近平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情。
扶贫必先识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按照习近平的重要指示,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展开。2014年,扶贫系统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使中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
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识贫好方法。比如,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发明“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习近平这样评价“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
搞清楚了“扶持谁”,还要明确“谁来扶”。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得来点儿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习近平多次强调,“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2016年6月3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召开县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上级决定,此前已任六安市委副书记的潘东旭同志不再担任县委书记。可大家没想到的是,12天后,潘东旭又回来了,职务还是六安市委副书记、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的“离任”又“返岗”就是习近平亲自作出的重要指示。
脱贫攻坚,就得动真格。据统计,中国从2013年开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2015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并肩奋战在扶贫一线。
二
扶贫对象要精准,扶贫手段也要精准。拔掉“穷根子”,必须开对“药方子”。
习近平指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在习近平眼中,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格外关注当地特色产业。在陕西,他称赞柞水木耳是“小木耳、大产业”;在山西,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在福建,他说,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
在壮大特色产业的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曾让习近平揪心的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结束了出行要攀爬2556级钢梯的历史;聚居在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百姓,曾长期与世隔绝、生活困苦,2014年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一步跨千年……
精准扶贫激发出脱贫内生动力。云南昆明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与李国秀是一对残疾夫妇,丈夫的右臂和双脚先后截肢,妻子生下来就没有双臂。“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张顺东说。在政府帮助下,夫妻俩用“一只手加一双腿”,种地、养殖、网上卖货,最终摆脱了贫困。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贫困县的帽子不好看,但很多地方却舍不得摘,主要是这顶帽子有相当高的含金量,担心摘帽后真金白银没了。对此,习近平提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着重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三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出列,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0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原来住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后,住上了二层小楼,水电路都通到了家。”今年春节前,习近平到贵州考察调研,在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赵玉学向习近平讲起生活的巨变。
这里曾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深陷贫困。而今,家家住上青瓦白墙的小洋楼,告别了四面漏风的泥草房。过去,进出村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现在整洁平坦的道路直通家门,游人纷至沓来,码头上船只穿行如梭。
在全中国,有12.8万个曾经的贫困村跟化屋村一样“翻天覆地”,迈向乡村振兴之路。在甘肃定西,昔日“一碗水贵过一碗油”的元古堆村,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在宁夏闽宁镇,为生态移民而建的原隆村,见证了西海固由“干沙滩”变“金沙滩”的传奇……
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是贡献给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十八大以来,中国年均1000多万人脱贫,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最值得赞叹的奇迹。
一场中美经贸摩擦,让中国人对“卡脖子”这个词有了切身体会。中国发展到今天,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是最大隐患,不解决“缺芯少魂”等问题,我们的“命门”就会永远扣在别人手里。
其实,在“卡脖子”成为热词之前,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等早已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重点话题。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徐工集团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图源:新华社)
一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密切跟踪、迎头赶上。”2013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习近平专程赶来参加讨论。他谈到,“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很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这番话十分亲切,也让在场的委员们感到一丝压力。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科技创新?在他看来,中国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
“过去你弱的时候谁都想卖技术给你,今天你发展了,谁都不愿卖技术给你,因为怕你做大做强……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
习近平犀利的“创新之问”,蕴含着更峻切的时代之问: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继续满足于当发达国家的“打工仔”、挣“辛苦钱”,还是苦练内功,紧握发展主动权?
习近平的决断斩钉截铁:“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对于科技创新,习近平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深邃思考。在地方考察期间,他经常去参观当地企业的创新成果,并反复叮嘱企业员工:“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十九大之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等接连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有网友感慨“中南海的课堂总是站在世界科技最前沿”;在有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明确指示,必须把自主创新“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十四五”规划纲要分领域阐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篇章位居其首……
这些决策和行动,无不传递着党中央的决心与信心。
二
审对了题,就要寻求解题之道。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首次外出集体学习,就把“课堂”搬到了科技创新现场——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
统帅振臂一呼,三军闻令而动。
1年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问题。3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未来30年中国的创新有了纲领性文件。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部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工作陆续展开。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释放人才潜力,就必须对科技体制大刀阔斧地改革。对此,习近平有着深远谋划。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指出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不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先后出炉;“九龙治水”“天女散花”等长期被科技界诟病却不敢轻易触碰的顽疾有了应对良方;“新型举国体制”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被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今年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的一段话“戳中”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一场勇蹚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科技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展开。
三
今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迎来第二批“太空出差三人组”。举国欢腾之际,有网友秀了次“凡尔赛”:听了太多中国航天的好消息,自己已经“麻木”了,就像得知“中国乒乓球夺冠”一样,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其实,哪有什么天经地义?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发射场的捷报频传。但你可知,就在半个世纪前,钱学森领衔的科学家们已构思好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曙光一号”,只是由于当时综合国力与工业制造水平的落后,“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图和一个个试验中。这些年,中国航天人甘于吃苦,接力奉献,中国航天事业在短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走过的路。如今,“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羲和”探日、“天宫”迎客、“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雪龙2号”首航南极、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华龙一号”首堆商运、5G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芯”研发佳讯不断……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以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科技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抗疫“硬核力量”。习近平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回想刚与病毒遭遇时的猝不及防,再看今日中国社会的井然有序,彼时谁能想到,攻守之势竟会转化得如此之快?不仅如此,中国科技还造福世界。根据牛津大学的相关数据,全球累计接种的疫苗有约1/3来自中国。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想走稳未来的路,我们还有不少坡和坎:“芯”要强、“链”要补、种业要翻身……但亿万中国人坚信,路就在自己脚下,命运就在自己手中。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