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20:42 浏览次数:次
“条凳座谈会”这个说法,听起来就透着股亲切劲儿。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干部和群众围坐一圈,板凳一拉,茶水一倒,掏心窝子的话就淌出来了。这场景,让人想起老辈人常说的“蹲地头、坐炕头”。干部和群众之间,要的就是这份不隔心的热乎劲儿。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四不两直”到“四下基层”,从“轻车简从”到“条凳座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这些变化,看似是工作方式的调整,实则是党群关系的拉近。想想看,干部拎着包、踩着泥,坐在老乡家门口、圪蹴在田间地头,听的是乡情,问的是难处,解的是疙瘩,自然会让老百姓点赞:“这样的干部,咱愿意跟他谝!”
别看这“条凳”小,却大有讲究。它不高不矮,不宽不窄,恰恰是老乡家里最常见的物件。干部坐上去,身子自然低半截,眼睛却和群众平齐了。这种“物理高度”的降低,带来的是“心理距离”的贴近,就跟一家人商量事儿一样。
屁股端端坐在这“条凳”上,就是坐在了老百姓这一面。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周宁县梧柏洋村调研,与老红军罗成生坐在一条板凳上亲切交谈。今天,无论是局长“小哥”送外卖,还是驻村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蹭饭”,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永远是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为民初心。
一条板凳,连着党心民心。坐得下去,才能听得进去;听得进去,才能干到群众心上。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高深套路,只要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现场办、动手干,条凳上就能开出良方,田埂上也能长出对策。这,也许就是“条凳座谈会”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