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24 09:58 浏览次数:次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从“培训热”到“治训严”的转变,折射出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坚定决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培训数量、时间、规模,严禁以培训名义召开会议,正是针对“培训泛滥”这一顽疾开出的制度良方。实践表明,唯有将财政资金监管嵌入培训全流程,严格资金审计,方能根治“借培训之名行浪费之实”的乱象,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财政资金真正用在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上。
严控数量。一些地方将培训异化为“政绩工程”,以“学习之名”掩盖“铺张之实”,甚至虚构培训项目,套取财政资金用于发放福利。对此,陕西明确要求年度培训计划需经多部门联审,临时增训须主要领导批准,并建立培训经费与效果挂钩的评估机制,从源头遏制“为培训而培训”的形式主义。
缩短时间。“培训五天,游玩三天”的乱象让部分干部将培训视为“福利度假”,甚至有“教育培训”因借机旅游被群众举报。让培训回归“充电赋能”本质,就要划出硬杠杠,严禁在风景名胜区办班、培训期限内的费用按标准执行等。如此,不仅节省了培训成本,还倒逼培训内容提质。
压缩规模。培训规模失控的代价往往是资源的低效消耗。大规模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并不鲜见。要将“规模控制”嵌入制度设计,明确培训人员与工作人员的配比上限,并推行精准化培训模式,切实摒弃“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转向“绣花活”式的精准施策,达到培训效能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都不能丢。各级政府要将条例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严查“培训账本”里的糊涂账,切实斩断“培训产业链”中的利益链条。当培训必须接受“是否必要、是否超支、是否有效”的拷问,虚报冒领、滥支乱花的财政漏洞才能收窄,培训生态才能发生根本性转变。